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4:52:57
他的体用一源之说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,科学技术飞速发展,但人文价值却遇到极大挑战,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它的具体表现形态可能不同,但其基本结构是不变的,只是它可能被掩盖甚至被扼杀,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。
我们应该做的事有很多方面,别的不谈,这里只谈道德建设问题。此文作于2001年3月12日,原稿题为《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中国》。如果说,儒家将亲情之孝放在优先地位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因此,还要推展到自然界的万物,关心和爱护一切生命以及非生命之物(仁民爱物、民胞物与),最终则是实现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的境界,实即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。对人与物而言,则构成我与你的关系。
按照儒家学说,善与美的人格追求基于人的内在德性或潜能,而完成于生活实践,包括个人的德性修养。现代的许多思想家也说,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有人把儒家伦理说成是家族伦理、政治伦理或群体伦理,这些说法当然有其历史的根据或理由,但是如果仅限于此,只作出政治学或社会学的解释,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。
儒家伦理就其特殊形态而言,既不同于西方传统的宗教伦理与社会伦理,也不同于康德的义务伦理,甚至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也不完全相同(但可以进行比较)。但是儒学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,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包容性。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为己、成己之学。如前所说,儒家伦理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,德性是人人具有的,但又不是完全私人的,它是个性中的共性,因而具有普遍性。
所谓选择,就是要同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协调。事实上,儒学在其发展中不断突破家族界限,到宋明儒学,则将孝悌为仁之本变成只有方法论的意义,而不是本体的根据,就很能说明问题。
这就是儒家德性伦理最重要的现代意义。正是人的德性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,也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——这是儒家德性学说最深层的内涵,与天人合一论有关。仁是道德情感,亦是道德理性,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,其存在方式则是境界,而且必须展现为现实的关怀,因此才有社会伦理、生态伦理的问题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,把伦理关系限制在人间性的范围或社会层面是不完整的、不全面的。
后者所说,主要是从客观的科学立场立论的。这说明自然界永远不能被自称主体的人类认识清楚,而认识中的自然界永远是不完整的。正因为如此,儒家的德性学说主张先验与经验的统一、本质与存在的统一、理性与情感的统一、潜在与现实的统一,而不是在二元对立中选择或强调任何一个方面。这不是靠家族伦理能够说明的。
但是,这些发现和成果并不能解决生命价值的问题。它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的内在德性,同时又有超越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。
这应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。人不只是一个孝子,也不只是一个臣民,人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天民,即自然之子、天地之子,直接与天发生关系。
人对自然不仅拥有权利,而且负有神圣的责任和义务。儒家发现了人的内在德性,以此解决人类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,应该说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。过一种承担责任的道德生活以及富有诗意的艺术化生活,既是人生的享受(儒家称之为受用),也是德性的实现。德性是形成一切伦理关系的内在基础这一点,不能靠科学试验去证明,只能靠生活信念去解决,靠生活实践去证明。德性不必是绝对超越的形而上者,德性是人的历史存在及其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(不是本质先于存在,而是本质即存在),是变化中之不变者。人的使命由此而得以完成,人的尊严由此而得以确立。
人的社会角色是历史的、变化的,但人作为德性主体生活在世界上,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关系,这一点是永远不能改变的。比如说,我们不能继续走人类中心论的老路以建设未来的道德,也不能靠彻底摆脱自身传统的办法求得道德问题的解决。
另一方面,中国的现代社会只能是中国历史的延续,不可能从头开始,这就是说,只能从既成的历史存在中开始改革与发展,也只能从文化的遗产中汲取营养。但天德又有超越性的一面,作为生命价值的创造之源,它是无限的、永恒的,因而具有神圣性。
这里虽有远近亲疏之分,却没有尊卑贵贱之别。我们承认,儒学主张和谐而缺少现代意义上的竞争精神,这是历史的事实,也是历史条件所使然。
实际上,二者是统一的,此即儒家所谓内外合一之学。其中,亲情关系固然是基础,无此基础则其他关系无从发生,从这个意义上说,重视亲情确实是儒学的特色。只有如此,人才能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格。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就在于此。
这种功能如果发展运用得好,可能有助于竞争的理性化,产生新的行为伦理。目前在科学技术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多,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,它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。
一是从权利方面说,个人权利应该得到尊重,这主要由民主法治来保证。竞争并不是扼杀德性的凶手,真正的凶手是永不满足的贪欲。
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,科学技术飞速发展,但人文价值却遇到极大挑战,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它的具体表现形态可能不同,但其基本结构是不变的,只是它可能被掩盖甚至被扼杀,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。
我们应该做的事有很多方面,别的不谈,这里只谈道德建设问题。此文作于2001年3月12日,原稿题为《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中国》。如果说,儒家将亲情之孝放在优先地位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因此,还要推展到自然界的万物,关心和爱护一切生命以及非生命之物(仁民爱物、民胞物与),最终则是实现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的境界,实即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。
对人与物而言,则构成我与你的关系。按照儒家学说,善与美的人格追求基于人的内在德性或潜能,而完成于生活实践,包括个人的德性修养。
现代的许多思想家也说,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一切非道德主义的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。
而伦理道德不能只限于外在的规范,而应出于内在的目的。这几个层面不仅是互相联系、不可分离的,而且是层层升进的,它表现了境界提升的进程。
发表评论
留言: